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法与我的笔记流程

我的笔记存在四个地方。印象笔记用来收录剪藏,是一个杂货铺,什么都可以往里面放。OneNote用来整理,和传统的笔记本一样,放着课程、学习等成体系的记录。Typora用来写作,可以发布出去。文献笔记则是用Zotero书写,放在文献条目中。前两者用自带同步,后两者配合坚果云同步,在不同设备上都可以得到相同的内容。不过,只有OneNote中的内容能够称为“知识笔记”,印象笔记和Zotero里的都需要整理进去,而Typora里就已经是输出内容了。这四样搭配也就成为了我的笔记流程。

但是以前的笔记存在一些问题,我又了解了一下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法。

记笔记存在的问题

第一点是笔记系统不灵活。OneNote按照笔记本样式构建了一个树状系统。但是在阅读文献、形成科研思路、然后开始写作的过程里,知识、想法和思路并不是树状的,也不可能一开始就有大纲。线性铺陈的笔记在参考时并不方便,也不符合思维习惯。

第二点是难以提取,写完笔记后不会去看。特别是课程笔记、读书笔记,相互之间缺少联系。正如一个整理好的笔记本,你只知道它放在++那里,却不见得会打开翻阅。读书笔记和原文之间的联系也不够紧密,后续引用参考都容易遗忘。写文章时也很难把平时记录的点滴给联系起来。

第三点是买椟还珠,只记住笔记放在哪里,却忘记了吸收知识。特别是印象笔记,它给笔记软件和使用者带来了一个灾难性的习惯——“一键剪藏”。可能有价值的就点一下,收纳进来。过度方便的设计削弱了记录中的思考。很多人滥用了印象笔记的网页剪藏功能,甚至很多第三方工具,都把印象笔记当作一个垃圾场,随意倾斜。但是我们真的需要这一功能吗?部分原文可以做成卡片,手动复制;内容知识可以自己转述记录。一股脑剪切的结果是大部分人都不会再看。

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法

《How to Take Smart Notes》一书中将笔记分为四种。

  • 临时笔记 Fleeting Notes。保存在收件箱,各种突然的想法和随手记,每天整理清空。
  • 文献笔记 Literature Notes。读书或文献记录的笔记,择其精要。一定要用自己的话转述,而不能直接摘抄。可以附上引文位置。一定要把笔记和参考文献放在同一个地方,例如文献管理系统里。
  • 永久笔记 Permanent Notes。对临时笔记和文献笔记整理之后的笔记,也是卡片盒的核心。
  • 项目笔记 Project Notes。只和特定项目相关,用完就可以存档。

核心要点

永久笔记是Zettelkasten方法的核心。在整理文件笔记和临时笔记后,用自己的语言梳理为永久笔记。每一篇永久笔记是一张卡片,只包含3个部分:编号、正文、连接。编号用于定位笔记,在软件中一般就是文件名,可以用时间YYYYMMDD编码。正文是笔记的主体部分,现在流行的Block设计,一句话、一段话、一篇文章甚至一段视频都可以作为正文。 连接是笔记和核心部分,每一个新的笔记都必须要和其他笔记发生联系,在软件中一般通过内链[[连接的卡片编号]]实现。

编号和连接可以分别形成传统的树状结构和网状结构。例如图书馆编码系统就可以将笔记按照类型划分。连接则是多个笔记之间的双向连接,一条笔记引用了谁,被谁引用,笔记软件中可以用图来表示。这也是Zettelkasten方法希望做到的,适合大脑的思维联系方式。在卡片盒中也不存在文件夹,所有卡片都放在一起,可以通过标签来慢慢建立体系。

再次强调,做笔记时一定要用自己的话去转述、去精炼,而不能简单的复制粘贴。加工精度的提高有利于记忆(必要难度理论)。而看书时随意勾画重点,只会让我们产生“记过了”的错觉。

写作时,我们则把相关的笔记都放在一起,形成我们的思路。

不要为了笔记而笔记

我之前也看过语雀,又陷入了知识工具的迷茫之中。语雀本来是办公文档系统,但用来组织个人笔记也不错,链接、视频什么的很好加入。但是这一功能和OneNote重合了,我倒是完全不需要迁移。我想用于替代印象笔记,又发现它不支持条目搜索。最终发现,语雀和简书类似,可以用来整理、记录一些学习笔记,发布到网上。可以当作预印本,但是不太适合当作随时翻阅的笔记本。那我用hexo自己搭建的博客算什么呢?不太明白…….可能是一个写随笔的地方,更偏生活吧。

参考资料